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4:17    次浏览
点击上方蓝色字体“蒂姐”关注 每一份国宝都象征着骄傲国宝即国家的宝物,不管是物品还是非物品,都可以被列为国宝。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宝,这些国宝受到所在国家的特别保护,他们大都作为无价之宝,成为国家的骄傲和象征。仰韶文化彩陶网文船型壶 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壶,1958年陕西省宝鸡出土,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。该器器作船型,杯型口,平肩,肩上两边各有一半环型钮,鼓腹,两端起尖角,平底。泥质红陶胎,器身表面不甚平顺,抚摩时有涩手感。腹两壁以赭黑彩绘网纹。新石器时代时彩绘陶多采用赭色与红色,是在制胚成型晾干后直接用矿物颜料画在器表上的。这类颜料易氧化,所以一般出土的彩绘陶其颜色难以保存。这一时期有许多陶器均以网纹或鱼纹为饰,似乎向人们揭示仰韶文化地区人类与黄河的共生关系。 口部呈杯状,器身横置,上部两端突尖,颇像一只小船。在两侧的腹部,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,渔网挂在船边,似正撒网捕鱼,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,在晾晒鱼网。陶壶上端两肩上,横置两个桥形小耳,既便于提拿,又可穿绳背负,随身携带。这件陶壶的壶身两侧均画有鱼网纹,学者认为当时原始人已有划船撒网捕鱼的能力。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是西周时期文物, 1992年山西曲沃M63墓(晋穆侯次夫人墓)出土,现藏山西博物院。复原长度约158厘米。由玉璜、玉珩、冲牙、玉管、绿松石珠、玛瑙管等组成,共有204件。大致有三列,中列有玉璜19件、玉珩3件、玉雁2件,左右两列各有玉璜13件,冲牙1件,上部由玉管、玉珠、玛瑙串联。玉璜、玉珩装饰姿态各异的双龙纹、双首鸟纹、人龙合体纹,其中,人首侧视,大眼阔嘴,圆鼻巨耳,腮下有须,前肢伸出利爪。组玉佩的下端是两件玉雁,昂首展翅,生动活泼。 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,贵族间开始盛行一种由多件块玉串联组成、悬于身上的佩饰,我们称之为“玉组佩”。这是一种带有政治、道德与迷信色彩的玉器组合,玉璧、玉环、玉龙、玉璜、玉管等皆成为组玉的一部分。玉组佩讲究玉的色泽和形式的对称与和谐,依个人的爱好而设计。这种成套的玉组佩可以说是西周最具特色的玉器了。上个世纪末,考古工作者在曲沃晋侯墓地的发现震惊中外。在这一晋国早期的“皇家陵园”中,有惟一的一处次夫人墓葬。墓葬中发现了整个墓地最大的玉礼器组合―――一套长2米有余的超豪华组合的玉组佩,它由玉璜、玉珩、冲牙、玉管、料珠、玛瑙管等各种珍贵玉饰件共204件串联而成,工艺精湛,庄重典雅,令人叹为观止。组佩中仅玉璜的数量就达到45件,可以说它将中国历史上的多璜组玉佩的形制推向了极致。其下端的两件玉雁更是晶莹剔透,栩栩如生。整组玉佩结构之复杂、组合之规整、纹饰之精湛,令人不由对主人生前佩戴它时的雍容华贵的模样浮想联翩。此外,同墓随葬的玉器还有八百余件,青铜器等随葬品三千余件。如此奢华的随葬品,让我们不由产生种种疑问:这是怎样的一位次夫人,不仅可以入葬晋侯墓地,还能拥有如此奢华的随葬品?正是由于这位次夫人神秘的身份,这套国宝级的玉佩饰,受到前来山西博物院参观的中外游客的特别青睐。春秋时期,为了佩带者行动方便,玉组佩的组合趋向简单化,大型的玉组佩在西周昙花一现之后,迅速退出历史舞台。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战国包金嵌玉琉璃银带钩,长:18.7厘米,宽:4.9厘米,1951年出土于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,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带钩呈琵琶形,中部凸起,呈弧状,底部为银托。钩首为兽首,青玉雕刻,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、长鼻和长嘴喙,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。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,上斜刻小方格纹,有角。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,两侧盘绕两条夔龙,倒向勾端,合为一首。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,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。脊背正中,均匀嵌入三块白玉玦,玦面刻有卧蚕纹。前、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个琉璃珠。玉玦色呈青白色,刻纹较为精细。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,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。 古代衣服没有纽扣,需要在腰间加以绑系。除用丝带外,也可用革带。革带常用兽皮,因为较硬,需用带钩来连接,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,常与玉环同时使用。带钩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玉等材质,一般由钩首、钩身、钩纽三部分组成,钩首用于勾连,钩纽则起固定作用。欢迎转发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在下方留言长按二维码 选择【识别图中二维码】轻松加关注